发布时间:2025-10-17 浏览人数:1013
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与经济资源。推动前沿交叉技术与中医药研究的深度融合,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与现实价值。然而其现代化研究一直面临关键瓶颈。传统研究方法难以系统揭示中药多成分、多靶点、整体调控的复杂特性。随着分子生物学、纳米技术、人工智能与先进传感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多学科交叉融合为深入解析中医药科学内涵提供了全新机遇。为推动前沿技术与中医药研究的深度融合,本次学术论坛将聚焦该领域的最新进展与创新路径。论坛特邀多位跨学科专家,分享一系列具有前瞻性与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同时,期望借助本次论坛搭建一个高水平交流平台,汇聚智慧,共同探索以前沿交叉技术驱动中医药传承创新与国际化发展的新路径。


个人简介:
余海翔,教授,博士生导师,2013年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随后在佛罗里达国际大学获得生物化学博士学位,并在杜克大学医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2024年,入选国家级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以教授身份加入中国药科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申请人长期专注于功能化适配体的研究,致力于结合各类实际应用需求,开发基于核酸适配体的生物传感器、诊断方法及新型药物等。至今,申请人在适配体相关的毒品检测及药物研发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累计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7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含共同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含共同通讯作者)身份发表在Nat. Commun.、Nucleic Acids Res.、Angew. Chem. Int. Ed.、J. Am. Chem. Soc.等期刊的论文共13篇,申请专利10项。曾获得美国司法部(USDOJ)及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两项奖学金,总额达30万美元。2023年,入选国家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目前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项。
报告题目:功能核酸适配体—从毒品现场快检到抗凝血药
报告摘要:适配体,亦称化学抗体,在近30年的发展中,凭借其低分子量、可化学合成、易工程化及低毒性等卓越特性,逐渐在新一代生物传感器和智能药物设计领域崭露头角。余海翔教授将深入分享其十余年专注于功能化适配体进化与改造的研究成果,涵盖基于适配体的毒品快速检测技术以及适配体药物设计等多个方面。

个人简介:
彭勃,西北工业大学长聘副教授,博导,西安市生物医学材料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西北工业大学柔性电子研究院生物电子研究所副所长。聚焦线粒体精准分析以及药物评估微纳器件。以第一/通讯作者相继在Nat. Commun.、Angew. Chem. Int. Ed.(四篇)、Chem. Soc. Rev.、ACS Nano、Adv. Sci.、Adv. Funct. Mater.等国际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信息学部面上项目、化学学部青年基金项目各1项,科技部外专项目1项,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基金2项。现任中国光学学会第四届生物医学光子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陕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临床应用基础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国际期刊J. Pharm. Anal.青年编委,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Monash University)客座研究员,担任J. Am. Chem. Soc.、Biosensor. Bioelectron.、Lab Chip等国际知名期刊审稿人。担任多家生物技术公司(南京博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广州粒本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西安天工生物医药研究所有限公司等)技术顾问。
报告题目:面向药物开发的健康电子器件
报告摘要:药物研发普遍面临高成本与长周期的挑战。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基于微纳器件开发了高通量药物筛选平台,并结合器官芯片技术,实现了更加精准的药物安全性评价。同时,利用深度学习算法与荧光探针相结合,聚焦线粒体功能,构建了人工智能驱动的线粒体相关药物高效评估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我们进一步探索了新型药物递送体系在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免疫调控及糖尿病创面修复等临床难治性疾病中的应用潜力。在产学研转化方面,我们近期推动了健康电子器件的多项落地实践,包括柔性可穿戴汗液分析仪、线粒体功能调控护肤产品以及器官芯片标准化技术,为药物开发和健康管理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思路与技术路径。

个人简介:
喻谢安,副主任中药师,深圳市药品检验研究院分测室研究室副主任。主要从事中药质量创新评价,中药超分子体系构建及创新研发工作,基于多学科交叉理念率先提出了“活性荧光指纹图谱”研究思路,为中医药复杂体系的药效物质基础阐明提供了新方法;探索了基于荧光传感技术的中药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新方法;创建了中药超分子体系的纳米药物研发思路。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子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特别资助项目和中国博士后面上项目4项。截止目前以第一/通讯作者在Theranostics,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等杂志发表SCI论文40余篇,申请专利16项,授权3项。
报告题目:荧光传感技术在中药质量创新评价的应用
报告摘要:荧光传感技术是基于对动物嗅觉系统的认识发展起来的一种有力的分子识别手段,其由一系列传感单元组成,通过各传感单元对样品响应后产生的特征图谱实现对特定物质的识别检测,尤其对混合样品的鉴定具有突出优势。正是由于荧光传感技术对复杂样品的多选择性和高灵敏的特点,以中药治疗特定疾病的多个靶点为基准,以不同发射波段的荧光探针和多个靶点对应底物分别构建多个传感单元,基于部分收集器收集不同组分,与荧光传感器孵育,收集不同波段的荧光信号,集成荧光图谱,进而构建一种适用于中药复杂体系的整体评价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