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公告

中 医 药 前 沿 技 术 论 坛 (第30期) 主题:中医药与皮肤健康

发布时间:2025-04-23 浏览人数:1094

111.jpg


日程

中医药前沿论坛将采用网络直播形式,连续举办多场,每场将邀请相关领域的学术大咖为大家解读新技术新方法的最新进展及应用,敬请关注。

 

30场主题:中医药与皮肤健康

430

主持:王毅 研究员 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实验中心形态学实验室主任

 

1340-1400  医学实验中心主任樊新荣主任医师致辞  

 

主题发言: 全偏振显微成像技术与应用

1400-1430 马辉 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  教授

 

主题发言:基于纳米纺丝技术创新青黛软膏研发及临床疗效观 

1430-1500 宋坪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主题发言:中医药治疗炎症性皮肤病的优势

1500-1530 李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教授

 

主题发言:白癜风区域性发病机制

1530-1600  陈婷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 高级研究员

 

主题发言:基于皮肤微观结构特征的光学成像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1600-16:30 王毅 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实验中心 研究员

 

马辉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教授,深圳市无损检测与微创医学技术实验室、广东省偏振光检测与成像工程中心主任,研究方向为偏振光散射、成像方法与应用,工作内容包括:复杂介质中偏振光散射传播行为,偏振光散射测量与成像方法和仪器,偏振大数据分析与结构特异性信息提取方法,偏振方法在材料物性评估、临床病理诊断、悬浮颗粒物原位检测等领域的应用。

主题发言: 全偏振显微成像技术与应用

内容简介:利用偏振光照明和偏振态检测,可以获得对应不同偏振分量的全偏振图像,其每个像素对应一个 4x4 偏振变换矩阵,即缪勒矩阵(Mueller matrix),它可以完备描述样本偏振特征,并与样本物性特征密切相关,包括散射颗粒和间质的光学性质,以及散射颗粒亚波长尺度的几何特征,如粒径、形状、取向、排列、表面形貌、内部结构,以及浓度分布等。偏振测量所得信息极其丰富,并且不依赖染色,不对样本产生损伤,可以大幅度提升对复杂样本的表征和评估的能力,甚至对生命活体进行动态监测,展示出一系列独特的优势和诱人的应用潜力。本报告将介绍全偏振显微成像技术,并结合应用实例展示偏振特征提取方法的研究进展。

 

宋坪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二级教授,北京市中青年名中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巾帼建功标兵。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副院长,皮肤科主任医师。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热爱中医事业,从事中医皮肤科临床30年。长期坚持临床一线,坚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提出难治性皮肤病中医治疗新思路,取得较好疗效。相关研究获得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药国际贡献奖二等奖,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中医科学院科学技术二、三等奖。先后主持各项国家级、部局级等科研课题21项,在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被SCI期刊收录25篇。

主题发言:基于纳米纺丝技术创新青黛软膏研发及临床疗效观察

内容简介:青黛软膏是治疗银屑病的外用有效方剂,然而因为其污染衣物、黏腻不透气等特性,限制其临床应用。项目团队将青黛软膏成分解构,明确其有效作用成分,并以纳米静电纺丝技术创新制剂,研发出纳米级青黛软贴。采用随机、阳性药物对照、开放标签设计方案,观察青黛软贴治疗银屑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外用中药制剂研发提供参考。

 

李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研究员,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北京市中医研究所副所长;任国家中国医药管理局疮疡生肌理论及应用重点研究室和细胞病理三级实验室主任;银屑病中医临床与基础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还担任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海医会银屑病学组副主任委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北京市自然基金等省部级课20余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7项。

主题发言:中医药治疗炎症性皮肤病的优势

内容简介:近十余年来,随着小分子抗炎药物、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的发展,在免疫性皮肤病如常见的银屑病、特应性皮炎、红斑狼疮、荨麻疹、天疱疮等取得了突飞猛进的疗效。这些药物采用对抗的疗法,起效快,但需要长期维持应用,费用高,仍未解决复发的。而免疫性皮肤病多为慢性、复发性、系统性的皮肤炎症,中西医结合,中医内外合治在减少复发、整体调节,减少副作用等方面仍有优势,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陈婷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曾获中国细胞生物学会干细胞青年研究员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22年腾讯科学探索奖,第十九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等多项荣誉。

陈婷博士长期从事皮肤再生调控与疾病发生机制的研究,以通讯作者在NatureCell Stem CellPNAS等国际权威杂志发表多篇重量级研究论文,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首次发现成纤维细胞调控白癜风等皮肤自身免疫病的发生机制,揭示了皮肤微环境决定成体干细胞衰减与自我更新机制,并且开发了新型在体内进行基因治疗的方法,为我国皮肤遗传性和自身免疫病病理研究与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主题发言:白癜风区域性发病机制

内容简介:皮肤覆盖于人体表面,是由多类型细胞组成的人体最大的器官。皮肤的再生能力以及疾病发生都有明显的区域特异性,我们实验室主要从事组织再生调控和自身免疫疾病发生机制的研究,将主要介绍我们在白癜风发病机制方面的探索。

 

王毅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实验中心形态学实验室主任。 研究方向为中药药理学。2002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微生物与免疫系,获博士学位,清华大学物理系博士后。具有生物学(学士)、中药药理学(硕士)、微生物与免疫学(博士)、生物光子学(博士后)等多学科交叉背景,在微生物、中药药理学、生物光子学等领域积累了比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及研究经验。主要从事中药抗菌机制研究及皮肤健康评估领域。主持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十余项,取得的研究成果申请专利10余项,发表论文文章50余篇。

主题发言:基于皮肤微观结构特征的光学成像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内容简介:基于皮肤微观结构变化的活体无损、连续动态的观测方法是临床、基础研究,乃至皮肤外用药、保健品及护肤品领域急需的功效评估方法。不论是口服还是外用药,都能在皮肤外观得到干预变化的依据。但目前对皮肤状态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学,由于活检取材受限,仅基于皮肤表面症状的观察,会导致误判,不能有针对性地选择药物进行治疗。报告人利用交叉学科背景的优势,建立一系列非线性光学成像方法,对人及动物皮肤组织进行原位在体、实时动态多参数测量,解决活体动态测量的瓶颈问题,为中医药药效临床、基础研究提供新方法。